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推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助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8-08 16:12

中国农工民主党荆州市委员会


2019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部署,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荆州市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荆州是湖北唯一同时跻身于长江经济带、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六项国家战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一大批主要产业的龙头及骨干企业,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和知名上市公司选择荆州,一大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深耕荆州,一批批企业家创业者扎根荆州。20余所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不仅带动了荆州的教育经济,盘活了院校周边楼盘、餐饮以及各种消费经济,更为荆州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等保障,是建设产教融合城市,推动荆州高质量产业发展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提供动力源!

二、荆州市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要求地方政府统筹全市资源促进教育和产业融合,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增强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显著。据调研,荆州市大中专院校对产教融合积极性高,参与热情度高,产教融合型组织丰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离形成产教融合型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的制约在于缺乏政府的有组织行为,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统筹主导引导、协调推动和监督评估等方面。

三、加快推进荆州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统筹者、政策制定者和落实者,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根本在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荆州正在加快打造“461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和以大学城为示范的科创大走廊,市政府要以深化产、教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区域内产教融合平台、主要产业的龙头及骨干企业、在荆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推动,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资源要素聚集融合。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由政府主导联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根据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多元需求,科学合理确定本市12所中职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结合经济和产业发展协调长江大学等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

2.出台政策,激励引导。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运行更离不开政策驱动,市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一系列政策及配套制度,着力推进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体制机制政策、人才政策,产教融合型企业扶持政策。

3.完善机制,协同创新。完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政府鼓励科研院所研究选题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项目研究机制。以荆州大学城建设为契机和示范区,完善产教融合社会化服务机制,支持市场化、专业化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生产性实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社会化服务。

(二)充分激发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要系统思考,充分激发行业企业的主动作为和主体作用,引导行业企业主动参与本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合作育人,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联合教育局、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门,搭建信息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使教育和行业企业的资源有机融合。

2.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和组织。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行业组织牵头科学预测发布对创新型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需求;制定行业技能大师进入高职院校的入职任教标准;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与推广等服务。

3.建立企业职工终身学习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的社区学院、职培中心,推动企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投入,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合作建设一批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基,合作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培训。

(三)充分调动教育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产教融合从产业需求角度来说教育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从教育需求角度来看行业企业是产业供给侧,双方互为供需,双方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促进学科(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以及资金链有机衔接,因此在产教融合中,教育要积极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元资本依法参与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学校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监督评估的职能。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行业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

2.对接产业体系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湖北省51020和荆州市4611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3.共建共享学校主导的产教融合平台。充分发挥荆州大学科技园的省级科技园、科技小院、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各平台作用,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共享集实习实训、生产服务、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等平台,在订单培养、“双师型”师资与职工培训等方面实现共培共育。重点建设集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学科技园,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教融合。

荆州市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要有系统思维,系统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以发展思维,坚持产业、人才和创新协同发展;要有辩证思维,根据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以制度创新为发力点,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和产业资源要素双向集聚,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互动的发展格局,提升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