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情民意
关于完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
信息来源:市政协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10-18 15:52

荆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全市基本形成以公益性机构为“主”,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优质品种、配方施肥、种养循环、机耕机整、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更新换代步代加快,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但“一主”引领不足、“多元”参与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因素。

“一主”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缺乏。目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岗35人,需承担改革合并前10家单位的工作职责。2022年末,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在岗1173人,主要分布在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水产行业、特种种养行业技术人员偏少。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以人均服务面积计算,种植业人均服务面积超2万亩、水产养殖人均服务面积超1万亩。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按50岁以上、4550岁、3545岁、35岁以下年龄结构划分,市级35人为781:1、县级487人为3.4:1.5:1:1、乡镇766人为6.13.32.81。二是乡镇农技工作队伍积极性不高。因机构改革,乡镇农技人员全部转为“以钱养事”、全员聘用的社会人员,个人发展方面空间狭窄,工资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目前在岗人员人均年收入仅相当于同级事业单位收入的74%,部分地方养老、医疗、失业、意外伤害等保险费用没有解决。乡镇农技人员留不住、招不来、聘不到,农技推广后继乏人。特别是近几年,一大批六十年代的农技人员陆续进入退休期,因退休待遇未按相关要求落实,时常上访,社会影响较大。

“多元”方面:一是荆州农科院创新能力低。2016年以来,荆州农科院先后选育出“广两优6376、巨296、荆棉91、荆豆161、荆麦202、西瓜荆杂20”19个国审(省审)品种,推广了稻虾综合种养、再生稻“一种两收”等技术模式,但创新性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机构改革后,荆州农科院编制从117人缩减为50人,导致五年没有引进人才,现有科研专家年龄老化,新技术研发能力、创新意识不强。受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因素影响,研究学科集中在种植业,其他涉农研究项目无法开展。曾经傲立全国的棉花品种选育技术随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而滑坡,水稻学科研究人才流失,大豆、小麦学科研究缺乏竞争力,蔬菜和玉米学科研究刚刚起步,园艺学科主要集中在西瓜、甜瓜上,而果树、花卉为空白。二是长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少。近几年,我市与长江大学开展校地共建,一批科研成果在我市得到推广应用,但总的来说,多数教师长期在学校从事相对封闭的研究,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互动较少,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关联度不大。三是农资企业趋利性强。种子、化肥、农机装备等农资企业是当前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些农资企业在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也推广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业技术改进升级做出较大贡献,但是在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抗灾应急指导等公益性服务方面相对薄弱,甚至一些不良商户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常常误导农民群众。比如,本来1种或者2种农药就可以防治好病虫害,经销商可能要求农户购买3种甚至更多农药,既加重农户负担,又严重污染环境。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力量弱。当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生产技术指导主要依赖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负责人,一般直接与农资企业或者科研院校专家对接,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为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任务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议:

一、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农人发〔20221号)精神,配齐配强乡镇动植物防疫专业人员。建议建立综合性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承担动植物防疫、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抗灾指导等公益性职责。按照人事相宜原则,由县市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合理设置编制和岗位,研究制定相关人才政策,疏通基层农技人员上升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技推广事业。

二、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技人员需求,突出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全市所有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统一悬挂“中国农技推广”标识,统一制定服务网络图,明确服务对象。在全市构建形成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增强基层推广机构活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三、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强化荆州农科院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引进,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长江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聚焦国家战略和政府、企业、农户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解决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加快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新品种,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四、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示范载体。聚焦主导特色产业需求,村级培育科技示范主体、镇级打造科技展示样板、县级建设产业示范基地。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作为示范主体,开展农技指导和培训服务。

五、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绩效管理。建立以农技推广服务实效、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线上考评与线下考评、平时考评与年度考评、第三方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全过程全覆盖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与粮食安全责任制“主推技术到位率”指标、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及农技人员效绩工资等挂钩。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