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精准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抢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先机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5-06 14:54

民建荆州市委员会


针对如何提升我市重点制造企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程度,我们深入政府职能部门、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同时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希望能为深入开展工业全面振兴崛起提供建设性对策建议。

一、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总量实力增强。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全市工业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新增企业数和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均为近年来新高;引进工业项目6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1个。

(二)高新制造企业数字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上半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净增87家、增加值同比增长37.3%。现有300多家科研院所、9所高等院校、44所中职院所、1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66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共246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053亿,为城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工业比重较低。我市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36.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的短板是荆州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一是形式主义仍然存在。有企业家反映,政府针对市场主题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但在部门落实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少数干部具有比较强的营利意识。二是政策覆盖率较低,小微企业享受政策实惠难度较大。在实施落地过程中,产生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在申请国家补贴等方面,中介机构收取高额中介费,企业对部门缺乏信任,甚至有可能出现权力寻租风险。三是功能区与行政区责权划分不明,容易导致一件事务多区共管,涉企办事效率低。

(三)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疫情和俄乌冲突给企业带来不确定因素,资金回收难度增大,运营成本增加,产业链供应链因资金问题容易出现断裂。二是工业检测能力不足。我市具有较好的工业仪器检测基础,但随着工业产品品类的增加和检测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企业检测费用过高,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检测机构或者舍近求远到外地检测,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承担检测成本,致使工业检测设备利用率低、设备老旧,检验人才流失严重。三是闲置和低效工业土地损坏了城市景观形象和生态建设,导致产业发展要素浪费,对其处置力度有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一)以重点产业发展为依托,加快落实工业振兴计划。一是抓好重点产业突破,不断注入工业经济新动能。围绕“4611”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引领性集群、领航型企业、标志性项目。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工业发展新基础。积极推进省、市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形成领导包保、专班推进、要素跟着项目走等机制,政府各部门继续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和“保姆式”服务。三是以制造业数字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振兴计划。加快提升重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四是深入实施数字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一批重大制造企业创新平台,支持美的、四机、江汉建机等制造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所共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实践基地。

(二)做好数字创新政策引导,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科学制定企业数字化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设立以重点制造企业为主体、其他企业协同共生的数字化创新机制,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分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深入挖掘中、省有关数字经济发展、技术改造、中国制造等政策性纲领,细化梳理相关政策,向上争取企业数字化发展专项资金。在我市“4611”现代优势产业建设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对数字化发展程度高的改造和新建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在资源配置、要素保障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扶持。二是设立企业数字化发展专项基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资金难题。建议合理调配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金,为企业在项目建设、平台建设、成果奖励等方面提供咨询及服务。对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在上述专项基金中设立专门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省级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三是加强宣传培训,促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达成共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系统培训、标杆企业观摩等活动。四是搭建工业检测服务体系,加快企业检测标准化。成立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重点在软件制作、工业大数据、云平台等领域提供服务。借助我市工业仪器检测领域优势地位,推动企业车间检测标准化、专业化、数字化、差异化。

(三)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保障能力。一是完善5G网络建设,提高5G网络覆盖质量。加快推进移动通讯运营企业、铁塔公司5G网络建设,加快云数据中心建设,助力企业开展5G内网改造。二是加快“5G+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融合创新应用。培育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四)加快引进和培育数字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一是针对我市工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实施更加开放的数字人才引进政策。发挥合资企业的国际化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前沿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尤其是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先进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数字化战略管理、工业大数据挖掘等领域的高端复合型数字人才。在数字人才引进机制方面,实施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带人才的模式,除了提供多方位的保障条件,还要通过打造产业优势和创新环境来吸引人才,为数字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强化本土数字人才培养。建立起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深化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打通数字人才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链接,弥补学校教育关键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鼓励在工业龙头企业设立科研工作和创新实践基地,加快数字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面向产业一线的应用技术型数字人才。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