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加强我市城市更新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5-06 14:52

民盟荆州市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荆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于提升我市文化品位、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几年在古城活化、老城更新和新城建设的进程中,诸如沙市胜利街、崇文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内,接连出现建筑构件被盗、地基被破坏盗掘、建筑失火损毁等重大文物破坏事件,暴露出当前我市文保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不强。全市对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摸底、申报确定、测绘建档等工作进展还显滞后。部分文物挂牌后,没有同时公布和划出保护红线,也没有具体的常态化可执行保护方案,部分受损文物缺乏明确的抢救修复措施。全民意识尚未形成,保护主要依赖政府和部门。群众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无主之地可以随意进出,可以任意拆除取用和买卖,对于破坏、盗掘文物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

二是保护措施不实。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上,通常做法是打全封闭围墙、安装不可移动文物标识牌和文物责任人名牌。虽可一定程度上起到拦截无关人员的作用,但是因为围墙不连贯和经常遭破坏,实际保护意义并不大,反倒成了垃圾死角和盗掘行为的隐蔽墙,也不方便巡检人员日常巡查。有的文物标识牌已悬挂,但是文物保护红线范围模糊。有的文保第一责任人虽已明确,但是保护权责不清晰,日常巡检机制缺失。

三是工作力量不足。县市区受限于机构设置及编制待遇问题,引不进、留不住文保特别是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省保及以下文物实行属地管理,由于专门机构和人员缺乏,大多由所在居(村)委会人员兼任第一责任人,保护效果欠佳。以沙市区为例,根据荆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沙市区文物共351处。区文物保护机构仅由文物股(核定编制数2人)管理保护。近期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多处失火,仅靠主管部门日常巡查,工作压力极大。

四是作用发挥不够。许多文物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发掘和开发,多数历史遗址、建筑处于沉睡荒废状态,未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此建议:

一、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一是统筹做好我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我市各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利用建议;二是组织开展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再调查工作,实施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养护工程,全面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工作体系。

二、创新方式,提升文保质效。一是文保单位在公布不可移动文物时,同时明确保护“红线”,设立保护区域。以网状围栏代替实体砖墙和遮蔽式围栏,便于日常巡逻和观察。二是针对文物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保护利用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可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例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认领等方式,在坚持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出资参与修缮保护和管理使用。三是结合“美好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创造条件吸纳民间文保组织和文保志愿者有序参与到文保工作中来,建立志愿者巡查机制,充分激发文物保护的“群众力量”。

三、加大投入,充实保护力量。一是加快走出县市区文保工作“要钱办事、借钱办事、欠钱办事”的困境,各级财政要将重大文保项目纳入预算,确保有钱办事。二是积极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提供财力保障;三是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文保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四是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机构编制,对口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进一步健全我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提升我市文物管理和保护利用水平。

四、加大宣传,营造保护氛围。一是利用行业内特殊节日,联合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市文物工作专题报道,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资源推送我市相关文物保护内容,加强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化传播,不断扩大受众面,营造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多方位提升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

五、解放思想,探索活化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发展相应的事业和产业,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是利用文物场地建设、博物馆等公众文化场馆,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了解我市历史文化的平台和窗口,把历史文物打造成展示我市改革发展历程的移动学习新阵地,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利用现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用创新的载体、生动的形式,把文物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让历史文脉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资金方面,采取收购、产权置换等方式鼓励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也可鼓励金融机构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和改造提供融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产品、融资担保等。以沙市区为例,沙市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多为古民居古建筑,集中在中山路、胜利街和惠工棚改片区。由于棚改片区地块零散,且限制开发高度为18米,招商引资难度大,如能在此基础上借鉴“沙市洋码头”规划模式,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双创空间、民宿生活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不失为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