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加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5-06 14:49

民盟荆州市委员会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在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 “专精特新” 企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9家,其中国家级11家。分县市区统计,荆州开发区32家、沙市区21家、荆州区10家、江陵县9家、松滋市13家、公安县14家、石首市15家、监利市10家、洪湖市15家。这些企业中,有37家企业位居2021年产值百强企业,贡献30.7%的产值(447.3亿元),同比增长44.0%;有44家企业位居2021年制造业纳税前百强,贡献33.8%的税收(18.53亿元)。其中,湖北德永盛纺织有限公司研发的“牛仔花式超柔纱”系列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列第一;湖北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活性染料位居全球行业第三;湖北恒润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为全市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帮助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资源,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申请专利、管理咨询诊断解决方案等多项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与发展,已在经信部门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进了人才,并解决了一些编制问题等。政府部门在“专精特新”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上做出了较大成绩,在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制定支持企业发展措施,放大政策杠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是政策深入宣传和技术指导还不够,部分企业创建动力还不足。虽然我市组织企业参加省线上线下培训和开展专场政策解读活动,但是为企业进行专题政策解读和专题辅导还不够,企业对政策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仍然不理想。省激励专精特新企业仅以奖励国家级专精特新为主,激励措施比较单一。经信部门更多充当“邮递员”角色,没有派出技术专家对一些企业给予指导,没有挖掘企业潜质,导致一些企业缺乏创建“专精特新”的勇气,不大敢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在技术使用上往往以引进技术为主,新产品开发还不够等。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投入资金受限。虽然多数企业对“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已有共识,但由于资金主要依靠自我投入和积累及民间借贷等渠道,难以形成支撑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由于资金投入受限,企业发展急需及引进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能力也就十分有限,不想办法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的规模水平,将难以满足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要求。

二、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与提高。出台扶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专项政策,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专精特新”主体培育服务,引导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积极争取省级专家资源,为逐年增加的平台机构提供如何开展资本对接、培训学习、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指导,打造国家、省级服务平台试点,对还没有进入国家级和省级的企业,要进行专业化的技术指导。

(二)强化人才培训与合作。政府主管部门要聘请数字化、科技创新等领域专家和服务商,对企业家进行数字化发展赋能培训,提供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型服务诊断等服务。探索发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专精特新”企业需求人才倾斜;增加大学院所研发成果和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对接,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完善产、学、研、用多主体共赢共享合作机制。对还没有进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经信部门要帮助找问题,想对策。

(三)激活创新发展动能。加大奖补激励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企业和本市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咨询、人才培训、项目评估、项目投资、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经信部门要把工作做实,充分挖掘企业潜质,进一步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银政企合作及信息共享,督促指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开辟信贷业务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探索企业贷款贴息模式,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制定“专精特新”专项金融服务产品,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积极打通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需求。

(五)加快数字化赋能速度。加快研究制定数字化创新型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落实解决企业数字化发展前沿问题和创新难点。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业务向云端迁移,探索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让更多的企业插上“专精特新”的翅膀,翱翔蓝天。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