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情民意
高度关注疫后心理重建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1-05-08 16:18

荆州市政协委员舒闻铭建议: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不能放松。有数据显示,汶川地震6个月以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左右,而“非典”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遭遇亲人去世,个体创伤会持续更久。在不同阶段,医护群体及亲属也会遭遇不同的心理问题。应对这种级别的灾难,心理专业人员的援助和跟踪回访可能长达数年。

荆州市社会心理学会在战疫情心理疏导工作中(截止42日),收到心理咨询师们交来的心理咨询记录表(台账)有700个(人),心理疏导对象中,患者50人,逝世患者家属60人,一线医护人员80人,失独人员40人,空巢老人38人,留守儿童30人,残疾人36人,社区工作者80人,志愿者85人,普通人群和疑似患者160人,其他人群41人。在这些人群中,心理问题类型,恐惧心理占17%,焦虑心理占15%,抱怨心理占14%,缺乏安全感占13%,家庭关系困扰心理占12%,压抑心理占13%,其他占13%。截止67日,学会通过手机、微信,使用咨询交流、图排心理分析、家画心理分析和scl-90量表随访这700位心理疏导对象了解到,很多人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依然存在,其中,焦虑心理占10%,恐惧心理占9%,缺乏安全感占11%,抱怨心理占10%,家庭关系困扰心理占9%,压抑心理占11%。疫后心理援助工作依然十分重要。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疫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指导各地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等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10部委出台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文件提出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搭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阵地。心理健康服务以稳定个体为核心,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角度解决个体心理健康问题。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不同研究发现有30%-50%的患者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远超非典疫情,疫后出现失眠、焦虑、恐慌、抑郁、“假期综合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表现,并且已经达到了自我无法调控,甚至影响个人健康及社会功能的情况等。疫后心理重建,应尽早搭建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心理服务阵地。

三是加强心理服务队伍培养和建设。对于公众来说,疫情不仅是一场生命教育,也是一场心理教育。心理防疫修补的,正是那些黯淡下去的色彩、缺失的黑洞。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离不开筑牢心理防疫这一道堤坝。各级政府要为基层培养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发挥专业心理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主要力量,发动具备一定心理知识的公共卫生医师、网格员等参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力争市所有社区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师。

四是建立疫情应激心理响应机制。疫情灾害心理干预是灾害发生后个体被动参与的,采取主动干预措施的比较少。完整的灾害救援体系包括卫生防疫、医疗救援、物质支援、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体现政府对疫情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疫情应激心理响应机制和心理干预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疫情灾难发生时,对受害个体和普通人群进行迅速有效的心理救助和心理疏导。

五是加强重点人群疫后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心理援助。按《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要加强对康复患者、逝世患者家属和特殊群体(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失独者、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的心理疏导与抚慰服务。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