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政协常委、松滋市政府副市长 马香菊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前沿领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我们要紧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松滋市为例,就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谈几点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松滋实践
(一)聚力创新主体培育,筑牢科技创新“实基础”。瞄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光电子、信息服务等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壮大行动。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94家;新增省级“新物种”瞪羚企业4家;新增战略性新兴企业9家。
(二)聚焦科创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硬支撑”。积极引导松滋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平台。2023年,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个、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新增荆州市级星创天地7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家。
(三)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源动力”。依托高校院所科技资源解决我市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引导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选派科技特派员,聘请“科技副总”开展技术培训、共同研发攻关。发布技术需求52个;技术合同成交额40.97亿元;选派科技特派员共165名;签订深度合作协议20余个。
(四)坚持创新生态为要,打造科技创新“新环境”。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提能行动”、科技创新贷款实施方案等奖扶政策。“科创贷”政策已成功帮助20余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融资约1.3亿元。
(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一是白酒酿造“链式”发展。完成产值78.42亿,上缴税金15.41亿元。以白云边为核心的10家规上企业贡献产值100.1亿元。二是磷钙产业来势喜人。形成以云图控股、史丹利、宜化为龙头,璐达科技、世纪云天等20家企业为骨干的磷化工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钙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三是开发区提档升级。车阳河港口瞄准承载6000万吨吞吐量和万亩物流园目标加快建设。临港化工园区智慧化水平和循环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二、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一是创新发展能力基础较弱。科创平台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暂无由政府主导搭建的科创平台,市场主体自主研发和搭建平台的意愿不强。二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较差。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项目向上争资困难,科技领军企业数量不足,高端创新人才紧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由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导致高企数量偏少,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38%。
三、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矢志向“新”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一要持续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主体培育、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高效能创新生态营造,为湖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助力添彩。大力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实施数字经济序列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二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数转智改和产业升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要求,推动松滋磷化工以“揭榜挂帅”等创新方式,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团队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三要大力支持粮食、果蔬的深加工利用,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技改、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链”上发力推动产业多元融合。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以供应链思维促进我市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融入和建设好四条供应链。一是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融入湖北国发供应链,通过受让5%的股权、共建项目、开展贸易合作等方式,助推我市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融入华纺链,引导更多本土企业入链发展,培育1家示范型工厂,吸引更多卫星工厂和产业工人回归,提升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能级。三是加快搭建钙产业供应链,通过摸清家底,加大煤矸石等资源勘探力度,完善钙产品质量、品牌、金融扶持体系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四是培育壮大白酒酿造供应链。依托白云边现有供应链体系,着力建设原料、金融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三大平台,高标准打造生态酒粮种植、产业综合服务、酒饮智能生产三大基地,完善产学研合作、职业人才培养、链上主体协同发展三大体系,实现各环节降本增效、各主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
(三)“数实融合”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全市“1+2”主导产业链需求,抓实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一是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上的作用,把研发作为产业来做,支持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二是依靠武汉、荆州的科教资源,通过科技招商,争取将优质科技成果转嫁移植到我市落地转化。三是依托荆州(武汉)离岸科技中心,借助武汉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四)“产学研用”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一要畅通“引才”渠道。充分发挥我市与武汉、荆州、宜昌临近的地域优势,以县域企业和产业链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建立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打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二要打造“育才”平台。创新发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以长江大学、三峡大学为基础,制定差异化“培育套餐”,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重点培养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优质青年科技人才。三要创新“用才”政策。抢抓全面推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历史机遇,不断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健全县域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层次+政策优待”激励体系,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留住更多返乡人才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 鄂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