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建言献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4-08-02 10:43

荆州市政协常委、民建荆州市委专职副主委 张秀峰

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动能、新模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荆州积极构建“4611”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稳健有力、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产业发展质效提升,项目支撑有力有效,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但当前我们仍面临工业规模有限、集群效应不足、高端人才短缺及消费动力疲软等挑战。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精准定位,打造特色产业,优化生产关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一、锚定科技创新“核心点”,向“新”求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是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在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中,加强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透明度,为创新者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建立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从申请、保护到运用的全链条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积极参与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区域知识产权秩序,为企业在更广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强化科创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大科创大走廊、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建设力度,力争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形成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频繁的创新高地。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创平台集聚,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鼓励科创平台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共享科研设施、数据资源等,促进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助、创新券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指导企业向上争取并用好政策资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四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产业基金主导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接。推动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精准匹配。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聚焦产业创新“关键点”,向“优”提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韧链强群”。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市场和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继续巩固和提升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现代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链,推动产品量质齐升,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扩大发展规模,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三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搞一刀切的“齐步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适度超前谋划和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生态系统。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体效率。强化惠企政策统筹集成,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引导和支持企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高端产品,推动荆企出海、荆品出圈。

三、把准深化改革“动力源”,向“快”进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加速”。用好改革的“关键一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理顺生产关系。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降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创建提质加速。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建成荆州节点。二是突出因地制宜,彰显荆州特色。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聚焦“两地两区一枢纽”的“荆州坐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并深度融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主动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提升智力保障。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荆创新创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本土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水平,畅通人才晋升渠道,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 鄂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号